新華社西寧12月29日電 題:銀銅匠的致富經——探訪青海西寧湟中區(qū)陽坡村
新華社記者 吳剛
“叮叮叮、當當當……”多杰弓著腰、側著頭,指捏羊角錘,敲打著一個銀質酒壺。巴掌大的酒壺上,鏨刻著一幅二龍戲珠,敲鏨的龍頭立體飽滿,龍鱗片片分明,龍身柔美有力。
冬至已過,眼下正是高原農閑時節(jié)。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(qū)魯沙爾鎮(zhèn)陽坡村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產業(yè)基地,銀銅匠藝人多杰的工作室里,陽光溫暖明媚。多杰坐在木凳上,敲打著酒壺,一錘一鏨,聲響清脆。
11月25日,多杰正在工作室內制作銀質酒壺。(新華社記者 吳剛攝)
“我父親是村里最早的一批銀銅匠,我6歲時就耳濡目染,跟著學習,現在我也帶出了10多個徒弟。”多杰說。如今,陽坡村有300多名村民從事銀銅器加工制作,村里制作的銀銅器工藝品遠銷國內外,有“青海銀銅器看湟中,湟中銀銅器看陽坡”的美譽。
11月25日,陽坡村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產業(yè)基地內,一名銀銅器藝人正在鏨刻。(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)
陽坡村距藏傳佛教著名寺院塔爾寺僅十分鐘車程。陽坡村村委會主任鄭雄介紹,塔爾寺內所需的眾多銀銅器用品,很多都出自村里工匠之手。多年前,許多村民在塔爾寺前老街開手工作坊,一整條街都是制作銀銅器的。小到精美的戒指,大到幾十米高的鎏金銅佛像,匠人們小錘子敲得叮叮當當,游客和客商熙熙攘攘。
后來,由于老街道升級改造,老街兩旁制作銀銅器的作坊越來越少,多杰也曾陷入困境。“空有一門手藝,沒處施展,也沒啥收入,更擔心長時間這樣,銀銅器制作技藝會失傳。”多杰說。
2019年3月,陽坡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。合作社理事長王富邦坦言,村民擁有銀銅器制作鎏金技藝,以前大家各干各的,單打獨斗,形不成合力,“現在合作社注冊‘藝河湟’品牌,建成產業(yè)基地一期,逐步形成了以銀銅器加工為主的生產銷售體系”。
11月25日,多杰正在工作室內指導學徒李友銀銀銅器技藝。(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)
走進陽坡村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產業(yè)基地,不時傳出一聲聲銀銅器敲打聲。每棟工作室均為兩層,外墻整潔,帶有獨院,水電暖設施齊全。
多杰工作室一樓的展廳,擺放著金銀生活裝飾用品、湟中暖鍋……“工作室每年租金不高,我在這里做銀銅器,給徒弟上課,還不耽誤銷售,年收入有20萬元左右。現在包括我在內,已有22戶手工藝人搬進來了。”多杰說。
鄭雄介紹,產業(yè)基地總投資1990萬元,其中包括南京市棲霞區(qū)東西部協(xié)作資金1000萬元,青海扶貧專項資金500萬元,陽坡村集體經濟資金490萬元。通過“股份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模式經營,大伙兒齊心協(xié)力打造銀銅器品牌和特色產業(yè),目前全村銀銅器手工制作年產值已達一億元。
11月25日,陽坡村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產業(yè)基地內,一名銀銅器藝人正在淬火。(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)
“搬進產業(yè)基地后,工作室環(huán)境好,銀銅器制作還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我們也越來越有干勁。”李友銀是多杰的徒弟,16歲拜師學藝,如今制作銀銅器近20年。他制作的酒壺和銀碗,頗具特色,市場走俏。
“我現在也招了幾個年輕徒弟,師傅一直教導我做事要認真,要不厭其煩。我也這樣教我的徒弟,讓這門手藝越來越精湛,每件銀銅器都能代表我們村的水平,帶領大家一起致富。”李友銀說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brbynj.cn/showinfo-607-270298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
責任編輯 / 張雪凝